智富时代

关于诗歌背后精神力量的探究

 

中国诗歌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开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虽然诗歌创作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每一首优秀的诗歌文字背后都涌动着丰富的情绪和思想。这便是诗歌的非语言价值。诗歌创作内容在每个时代也各有不同,但是不管诗歌如何发展、如何变化,传递的精神力量是相通的,是人性的升华,是信仰的展现,其中包括人性中渴望美好的精神力量,对邪恶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所处不同环境的时代力量等等,这些精神力量正是不同时代人类情感情绪的抒发,成就了诗歌背后永恒的精神力量。正如孔子所言,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诗歌所做的概括和定位正是源于诗歌的内在精神力量。诗歌的这种内在精神力量,古今相同,中外同理,成为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渴望美好的力量

诗人是感性的、是纯粹的,很多时候是渴望创造完美世界,完美的事与物,完美的人与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赋予了诗人不断探索,不断向前的力量。这种对美好事物、生活的向往,赋予了生命别样的精彩,不断地丰富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这种渴望美好的心理诉求,让他们的诗能够跨越历史,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彰显了诗人的个性精神和诗歌的独特魅力,也将他们对人性的思考升华到哲学范畴,给了读者更多思考和研究价值。诗人用自己个性化的笔墨,以天马行空般的思维,构筑了丰富的精神世界,用诗歌的形式完成了对美好生命和信仰的抒写,让读者对人生的各种美好的情感、情绪有了更多细腻的思考和启发。他们对原始生命力的探索和挖掘,为诗歌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诗歌的独特之美。

海子诗歌作为现代诗歌的传奇,人们曾这样界定其意义: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以海子之死为结束的标志。①张凯凯:《生与死:海子诗歌的精神苦斗》,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代际的划分在这里不只是冰冷的数字,也具有时代精神。当20世纪80年代的乌托邦精神和古老农耕文明相遇,海子用“麦子”燃烧出血红烈焰,照亮其诗歌以及那个时代,最终吞没海子以及那个燃烧的时代。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用朴素清新的文字,表达出了诗人的真诚善良,表明了诗人对幸福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虽然写的是“小我”的世界,却热情洋溢,感染力极强,传递了浓浓的幸福味道,让人感到世界如此美好,让人可以忘记一切的痛苦烦恼。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渴望创造幸福生活的真诚热情,赋予了诗人不竭的创作动力,也增添了诗歌的魅力,让这首诗歌成为影响世界的名篇。

二、不愿屈服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抗争、奋斗的意识。面对不公平、屈辱、压抑、愤怒、丑陋、邪恶、黑暗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满,奋起抗争,诗人更是如此,并且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人类不屈于邪恶、黑暗的本性,赋予了诗人灵感和倾述欲,或讽刺、或抨击、或规谏、或直言,诗人用自己的写作方式对现状进行抗争,从而有了一首首名篇的流传。关于新世纪诗歌的文本立场和写作姿态,其实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

革命烈士何敬平所写的诗歌《把牢底坐穿》:“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是对黑暗社会压迫不满而产生的抗争,是为后人争取光明的决心和魄力,抒发了作者的烈士豪情,表达出了和敌人坚决抗争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向读者传递出革命主义人士大无畏的精神和勇于奉献牺牲的品质,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①姜涛、张洁宇、张桃洲、段从学、孙晓娅、崔月萍:《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7年00期。

上一篇:世界是一座瓜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