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富时代

顺应时代才能让经典常演常新观吉林省京剧院三

 

一、简介

京剧《三打祝家庄》取材于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第46-50 回的故事,现被吉林省京剧院复排并演出。该剧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吸收了《石秀探庄》、《扈家庄》等传统剧目的经典部分,唱、念、做、打并重,行当齐全。京剧《三打祝家庄》曾于1945 年2 月在延安首演,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看戏,对《三打祝家庄》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最早版本的《三打祝家庄》着重从策略角度,描写宋江带领的梁山泊好汉及时总结失利教训,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分化敌人,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最后反攻阶段,解放区军民肩负着夺取敌占城市的重要战略任务。作品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十分契合,贴合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理想追求与审美理念,演出后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意义,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肯定与喜爱,是京剧剧目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吉林省京剧院《三打祝家庄》由高派名家倪茂才领衔演出,王萍、毕孝玉等老中青三代演员全力加盟,剧本以1959 年中国京剧院修改整理后的版本为依据,共分为排山、设防、探庄、分兵、进庄、巡庄、入监、夺庄等一共十几场。剧情的编排基本忠于原著,着重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重点场次重点描述。舞台表演方面,采用传统京剧表演与现代话剧、舞蹈相结合的形式。舞台美术方面,借用现代戏剧舞台的手法营造剧情氛围。人物表现方面,剧中人物“石秀”的唱腔与动作设计别具一格,“探庄”时有几段精彩的昆曲唱腔,同时身段动作形神兼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剧中人物“顾大嫂”,由荀派演员王萍饰演,她的表演完全颠覆了传统荀派旦角的表演模式,根据人物性格改变发声方法、音色和形体动作,演活了“母大虫——顾大嫂”,一出场亮相就引起观众的共鸣和阵阵掌声。另外,丑角“祝小三”夸张风趣、插科打诨式的表演,使演员本人和“祝小三”这个故事人物真正地融为一体。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上,借用了话剧舞台的表现形式,几个剧中人物席地而坐,嬉笑怒骂,在谈话中将故事缓缓推进,让观众看了觉得亲切而不突兀。在舞台背景的设计上,也利用了许多现代舞台设计的元素,更好地烘托了剧情,例如“入监”一场,舞台的正中央上空高悬着一个监狱窗户,下方是监狱的围栏,这样的设计有别于传统京剧的舞台设计,特别能烘托剧情的气氛,让观众立刻就能产生阴森、压抑的感觉。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个艺术作品要想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成为经典,必须反复打磨,经历不同时代的荡涤与洗礼,最终才能“成器”。这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古今中外的表演艺术无一不是如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某种意义上,戏剧是一种“镜像”,舞台呈现是一种“幻景“,观众会通过这一虚拟的空间来确认自我、认识自我,戏剧通过其自身的叙事形式构建起全新的、具有现代性的内在本质。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艺术创作和观众接受这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即艺术家、艺术作品创造着观众,观众也反创造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戏曲创作的过程中,编剧的创编过程、演员的表演过程和观众的欣赏过程,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缺一不可。现代观众的审美和兴趣已与抗日战争年代观众的审美和兴趣具有了较大差异,要想一个在以前称之为经典的剧目也能成为深受现代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就应当不断分析现代观众的特点和爱好,听取他们的声音,抓住他们感兴趣的点,再结合原剧目进行适当的改进,以此适应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和兴趣,让剧目常演常新。在看完吉林省京剧院的《三打祝家庄》后,笔者有以下的一些感受:

京剧的表现形式与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不同,话剧、电影以故事情节为主,京剧以优美的唱腔、行云流水的身段表演引人入胜。这是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与京剧的区别,也是普罗大众对京剧的审美认知与感受。看完吉林省京剧院的《三打祝家庄》之后,感觉整个剧目偏重故事的完整与连贯性,同时唱腔和身段表演也十分有亮点,例如石秀的昆曲唱腔、宋江的“下山来”唱段、扈三娘的武打表演、祝小三插科打诨式的念白等等,但是,这些表演上的亮点缺乏内在的联系性与连贯性,显得非常松散。可以明显看出,整出戏不是以唱腔为设计主线的,而是以一种故事性的表达大于京剧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